CCIF2022 | 多学科与泛血管疾病——兼收并蓄,融合共通


    泛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脑,颈部以及其他部位血管的病变。尽管血管病变发生的部位和时间有所不同,但往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需要临床全面地评估和处理,因此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和综合管理。2021年12月,泛血管疾病首次以“十四五”重点专项的形式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研究的层面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标志着国家对泛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视。因此,亟需探索临床多组学指导下的泛血管疾病早期诊疗、评估和防控新策略,以建立完善泛血管疾病的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


    本次大会多学科与泛血管疾病论坛邀请到多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健康中国行动为纲领,聚焦心、脑、肾、眼血管领域,以控制泛血管疾病发病率,优化多血管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管理为目标,通过多学科联合特色诊疗模式,提高泛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促进相关学科的融合互通。


图片
多学科与泛血管疾病——兼收并蓄,融合共通
01
多组学大数据对泛血管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岩教授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泛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已经存在血管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合并其他血管问题。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录组的一系列组学,研究疾病发生的从宏观到微观方向,对疾病进行全面剖析。目前我国泛血管疾病仍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预测和危险分层模型,患者分散在临床科室,采取分科诊治的模式,缺乏全周期整合、多学科协作的流程和方案。十四五重点项目《泛血管疾病综合防控体系的研究及推广》立项获批,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探索以上问题。

02
血管性疾病的内在关联与科研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英梅教授指出,血管性疾病来自同一系统,泛血管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特征,危害心、脑、四肢等。泛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多血管床病变同时发生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现有影像学技术可以多模态、多维度全面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组学研究、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预测等新技术给泛血管疾病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未来,我国泛血管疾病将采取全景管理模式,打造预防诊疗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创新转化平台,多学科协作,全场景、全周期、多中心管理。

03
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新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教授从内分泌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了从糖尿病肾脏病DKD看泛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心得体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泛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特征,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管理,对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早期筛查与诊断,尽早干预治疗。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ESRD的发病率不容乐观,DKD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降低预期寿命,应引起临床重视。DKD的治疗是一体化过程,强调病因治疗及综合防治,在参考治疗指南的同时要重视治疗靶目标的个体化。SGLT-2i、GLP-1RA、MRAs等新型药物的出现可有效地改善肾功能,降低肾脏事件。

04
“肾”重对待,防治泛血管危机——从CKD看泛血管疾病血压、血脂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峰教授指出,肾脏疾病损伤常与其他血管损伤并存,应积极关注,针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非常有前景。CKD合并其他血管床损伤与血管内皮功能、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需针对有效靶点积极优化。血压、血脂与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积极干预可实现显著获益,尤其是各种新型药物的应用,各类新型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增加了降压、降脂治疗选择,更是极大提升了管理质量。

05
从脑血管疾病防治看泛血管全程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亮教授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缺血性卒中是ASCVD在脑部的表现。研究显示,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既往有卒中/冠心病病史的比例较高,合并冠心病的卒中患者远期缺血事件再发风险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控制可以迈向更低目标,强化降低LDL-C可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血管病中血压控制和抗栓药物使用应该更个体化,控制高血压不追求越低越好。覆盖慢病预防全过程的策略可用于动脉硬化预防。

06 眼底微血管筛查在泛血管疾病管理中的价值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袁进教授介绍,眼部血管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的血管系统。基于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段微血管成像系统首次实现眼微循环的非接触、无损伤、实时动态观测。智能眼表微血管形态学参数分析系统能够精确计算微血管形态学指标,包括血管分型维数、密度、直径、长度、扭曲度。建立全自动结膜微血管血流动力学评估系统能够精确计算血流动力学指标。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筛查系统应用指南发布,有助于规范AI辅助诊断系统在DR早期筛查临床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促进我国DR筛查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未来,眼科智能影像诊断系统将拓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研究。

图片

      本次大会多学科与泛血管疾病论坛安排独特丰富,邀请到多个学科专家带来精彩充实的学术环节,学术高度、深度与广度都再创新高。未来大会将继续深化泛血管病变相关学科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泛血管疾病多学科、全场景、全周期整体评估、危险分层、主动管理的综合防治模式,全方位保护脑心肾等全身重要靶器官,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展开

会议结束

收起

会议已结束